即墨茶叶价格的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青砖茶的历史渊源
青砖茶系采用海拔600-1200米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7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。鄂南一鄂西南地处长江流经湖北留下的一个条形地带,北饮长江,大部分属微酸性黄红壤土。年平均气温13-18℃,,年平均降雨量750-1500mm,无霜期达220-300天。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有发展茶叶生产的良好条件。
鄂西南地区茶事甚早,传说三国时东吴士燮、庞统、神医华陀曾在此采茶作药,医护将士。魏晋时,采茶叶已在鄂南地区初步发展,如晋代陶潜的《续搜神记》中所载:“晋武帝宣城人秦精,常入武昌山采茗。”(按:今鄂南全域晋时属武昌郡,其时武昌郡统七县,惟鄂南有大山。从地理沿革看,武昌山当属幕阜山一脉)。晋代著名道学理论家、医学家、炼丹家葛洪曾在赤壁葛仙山、黄葛山、随阳山等处修行十余年,采茶煮茶,潜心著述,写成道家著名典籍《抱朴子》,对中国古代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。
到了唐代,“长江中游的茶叶在唐代取得空前的发展,这种发展得助于当时迅速兴起的饮茶之风”。鄂南茶叶不仅列为贡品,还加入国家商贸,采茶叶空前发展,茶叶种植亦在民间广泛出现。今赵李桥所辖羊楼洞松峰山上的一株千年老茶树,相传植于唐太和年间(公元827年前后),它见证了唐代鄂南茶叶的辉煌。《太平寰宇志》载:“鄂州蒲圻、唐年(今崇阳、通城)诸县,其民……唯以种茶为业”。茶圣陆羽在《茶经·茶之出》中云“江南出鄂州、袁州、泉城红、泉城绿、吉州。”鄂南各县唐时统属鄂州,唐时鄂州以江夏郡产茶为最,而鄂南各县则是江夏的主体辖地且是最适宜种茶区域。毛文锡在《茶谱》中说:“鄂州之东山、蒲圻、唐年县,大茶黑色如韭叶,极软,治头痛。”可见鄂南在唐代就以药用大黑茶而蜚声茶界了。唐时鄂南的茶叶还为民族之间的文化友谊沟通作出了贡献,据《唐国史补》记载:唐中央政府赏赐给附马都尉吐蕃王松赞干布之茶叶即采自岳、鄂、赣三州。